周晓楠:党员事迹

2020-05-06

党员个人事迹简述

 

我叫周晓楠,是一名中共党员、一名历史教师。20137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来到福田中学,至今已过去了快六个年头。在此期间,我三度承担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逐渐从一名新任教师成长起为一名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

在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下、同事们的团结帮助下,我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青年历史教师,是深圳市、福田区历史学科核心团队成员,深圳市首批教育信息化专家,多次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工作学科教学先进个人、福田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曾荣获全国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深圳市历史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发表《课标·史学·素养·高考——浅议“史学入门”、“史料研读”与全国卷历史试题》等论文多篇,在省内外学科工作会议作《以学养教,以素养考:从历史教师的专业学养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汇聚微创新迈向新边疆》等主题报告,参与省、市、区级课题多项。

回首自己一步步走过的历程,我时常反思——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在我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勤钻研,出精品”的工作追求、跨学科求超越的开放心态还有新课改新高考的改革新风。以下分别介绍:

一、学习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

不论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来说,福田中学都是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场所。从宏观层面看,学校与周边的文教场所的距离适中,比如深圳市图书馆、深圳博物馆、中心书城、罗湖书城等等,周边还散布着若干书店。这对于教师在学业上的进步是很大的帮助。工作闲暇时候,比如午休时间,我不时会去上述地方逛逛,也算是种学习。从学校的中观环境来说,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机会,还通过一系列的校内比赛,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从微观环境来说,历史科组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科组同仁的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新的兴趣点,切磋琢磨之间,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此外,六年来我待过的两间办公室——5071201,都是非常适合读书学习的小环境,同办公室的老师们不时交流读书心得,或是结合不同学科下同一知识点的教学心得。正是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福田中学这个中心城区重点学校,我才能迅速地汲取养分,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中成长起来。

二、“勤钻研,出精品”的工作追求

对我来说,勤钻研是手段,出精品是目的。唯有抱定这样的工作追求,才能树立足够的标高,激励自己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在实验和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2016年下半年,我得到机会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大赛的现场课比赛。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非常大的历练,获益颇多。从9月底接到任务,到10月中旬正式比赛,其间不到一个月,还隔着7天的十一假期。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成了这次活动的主旋律。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我先后在福田中学、红岭中学、宝安中学三次试讲,直到正式比赛的当天,还在进行最后的打磨。这次活动中,后援团无比强大,有省教研员魏恤民老师、市教研员唐云波老师、市内各区的教研员、还有我们福田中学历史科组的老师们,同时还得到了红岭中学吴磊名师工作室、宝安中学历史科组、七高历史科组的帮助。为了准备这次活动,教学设计六易其稿,两度推翻原有设计,再不断重建推翻再重建的过程中,我渐渐找到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感觉。可以说,这次历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加速器,锻炼了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也是一样。2018年,我代表福田区参加深圳市高中历史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为了准备比赛,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预设教学立意、收集教学素材再到整理设计思路等等,但在拿到赛题时,却发现完全超出了前期的准备。经过半小时的思考,曾经读过的书、记到的笔记一条条闪现在脑海中,我最终决定凭借印象将要使用的教学素材的大意默出来用在教学设计当中。因为记忆有限,我虽做不到原文照录,但说出大致的意思、保证准确不失真、给出材料的出处还是没有大碍。在这次比赛中,教学素材是当年读书时积累下来的、教学思路是曾经听课读书学到的,甚至连题目和灵感都是偶尔刷微信朋友圈在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那看到“偷”来的,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节名为《长安居,大不易》的课例。若干巧合叠加在一起,看似偶然,是不是也算多读书、多思考、勤钻研的必然呢?

三、跨学科求超越的开放心态

历史教育,有历史也有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学科专业学养,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那么除此以外呢?我们常听说“文史哲不分家”等等,可见跨学科并不集中在特定的领域。2016年,我在准备比赛课的过程中,在王效华老师处得到了大量关于物理学知识的帮助,后来又经市物理教研员姚中化老师把关,确保教学设计中涉及物理的部分没有错误。这些实践愈发加深了我的认识:一名好的历史教师不能只是“历史”教师。

因为抱有这种开放的心态,我没有为自己设定某种“界限”,不轻易对自己说“这个问题与历史教学无关”,反倒会追问“这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能不能梳理出某种联系?”当思路被打开后,策略也就越来越丰富。

2015年,我入选深圳市首批教育信息化专家培养对象。全市范围内,仅有两名历史学科老师入选。信息技术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地,是建设未来学校、智慧校园的重中之重。如何理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二者间的深度融合,这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后来,我参与并主要承担了区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课堂物理环境的重建策略》,期间邀请我校李晓东老师、余海波老师、黄杰斌老师配合完成跨学科的教学案例设计,比如将历史的“地理大发现”与地理的“全球风带气压带”结合,将历史的“新文化运动”与语文的“《记念刘和珍君》”结合,以此作为新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可能采用的内容。经过这些实验,我愈发相信,未来教学发展必将跨越学科界限、实现整体互动。

2018年底,我在广东省历史学科工作会议上进行主题发言,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汇聚微创新,迈向新边疆》,结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现实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历史教学发展的认识。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推倒,我希望每个人能都能在实践中成为“头号玩家”,依靠开放的心态、丰富的手段,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四、新课改新高考的宏观变革

自我2013年入职以来,恰逢国家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关键时期。2016年,广东省改用全国卷试题,并且逐步深化推进高考改革。转型期对青年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13年底开始,我就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高考模拟命题比赛,从单人命题再到后来的多人合作命题,通过对比高考真题与自己命制的模拟题,不断找差距,求改进,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届毕业生是我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加之当年要采用全国卷试题,高三备课组上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个人也结合历年的真题,钻研其中的命题规律和技巧。后来,我又承担了市、区多项任务,比如作为赛务参与组织模拟试题命题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等。借助这种视角转换,我对命题等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得到了相对参赛者而言更加宝贵的经验。

2017年,高中历史学科新课标发布,对接下来的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宏观的规划。我积极参与研读新课标,思考如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话语体系改进自己的教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宏观视野,我才进一步成长,才能形成《长安居,大不易》这样的课例。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赛的过程或许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像研读课标把握宏观方向这样的工作,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前者。新挑战意味着新机遇,接下来广东省还要经历新版历史教材、新的高考方案两次重大变化,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准备,才能与时俱进,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反思,精益求精,才能实现更大的超越。面对未来的诸多挑战,作为一名党员,我相信自己准备好了。